

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辦2010 年世界博覽會成功,并將會址選在了橫跨黃浦江兩岸、占地6.68 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地段。這是世博會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飛地選址”的做法,以大都市中心城區作為規劃背景,并伴有舊城區的改造。
隨著2010 年世博會總體規劃日漸浮上水面,“綠色世博、生態世博”的口號也漸成強音。那么,世博會的綠化專項規劃到底是什么樣?規劃中遇到了哪些難題?大規模改造會不會帶來生態環境和后續利用問題等一系列疑問,也日益成為風景園林界關注的焦點。日前,上海市世博會綠化專項規劃組組長、上海市綠化管理局(市林業局)副總工程師張浪教授接受了記者專訪,就綠化專項規劃作了詳細解說。
構筑生態網絡
張浪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綠化專項規劃的綠地系統布局與結構等內容已經敲定。方案將以“一核、一軸、兩帶、多楔”為主體結構,由黃浦江向兩岸城市空間延伸,構筑一個“藍綠相依,綠網交織,綠楔深嵌,綠鏈相接”的生態網絡系統。這里,“一核”指世博園最主要的公共活動區域濱江生態公園;“一軸”指世博大道綠化,是世博園區景觀綠化空間層次上南北向軸線的重要復合型綠化廣場型空間;“兩帶”指沿著兩岸展開的濱江綠帶和緩沖綠帶;“多楔”指核心區域外多條楔形綠帶。
張浪認為:“通過對綠地系統實施生態網絡布局,可以強化各功能片區間、場館間特色景觀林的緊密聯系,從而形成綠化景觀的完整體系。”
發揮綠地功能
根據規劃估算,世博會期間,平均每天的觀眾約有40萬人次,高峰日客流量達到60萬人次,極端高峰日客流量會有80萬人次。而世博會的舉辦時間又恰好貫穿整個夏天,因此公共空間的規劃除了要考慮集散人群這一功能外,還要重點考慮綠化的遮蔭、降溫、增濕等生態功能。熱島效應必須要靠生態綠化、水系來緩解和消化。夏天火辣辣的陽光,也不能全靠遮陽網遮擋,還要靠綠化提供蔽蔭和休息的場所。
為了更好地發揮綠地功能,綠化專項規劃小組在規劃設計技術上作了突破:一是重新進行綠地分類。根據綠地的功能布局和景觀特征,將規劃區范圍內的綠地分為濱江綠地、活動綠地、景觀綠地、道路綠化和廣場綠化五種類型;二是將指標細化。既有宏觀指標,如世博園區中的綠化覆蓋率要超過60%,綠地率要超過50%;又有微觀指標,包括綜合性廣場綠化覆蓋率、展會廣場綠化覆蓋率等指標。 恢復自然格局由于世博會址在城市老工業區,而且毗鄰上海最大的生態通道黃浦江,土壤、水系、動植物、人文等情況復雜,這給世博會的綠化工作提出了新難題。
為解決場址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的問題,綠化專項規劃小組組織園林專家、上海園林設計院和有關高校等科研單位的學者,通過實地考察,決定利用黃浦江穿越園區這一優越條件,重點做好“水”文章,讓世博會的場館為綠色讓道。張浪說:“我們將在沿江兩岸各建一條寬100米左右的綠帶,這樣既能恢復黃浦江兩岸的自然生態格局,又可以為適宜物種的棲息提供空間,從而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這將會成為世博會的一大景觀亮點,即‘藍綠一體、水綠交融’,屆時人們可以一邊欣賞世博會的精彩,一邊享受綠水藍天。”
張浪表示,由于世博會總體規劃還沒有最終定稿,綠化專項規劃小組將在目前第2稿的基礎上繼續做好相關調查,并將核心工作放在植物群落構建、春景秋色引導、物種選擇以及新品種引進上。
--來源:【中國花卉報】